论文题名(中文): | 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纤维化前期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诊断、预后及治疗特征研究 |
姓名: | |
论文语种: | chi |
学位: | 硕士 |
学位类型: | 专业学位 |
学校: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院系: | |
专业: | |
指导教师姓名: | |
校内导师组成员姓名(逗号分隔): | |
论文完成日期: | 2025-05-15 |
论文题名(外文): | Primary thrombocythemia and prefibrotic primary myelofibrosi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
关键词(中文): | |
关键词(外文): | adolescents children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prefibrotic primary myelofibrosis clonal markers prognosis |
论文文摘(中文): |
【目的】: 18岁以下人群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纤维化前期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e-PMF)发病率较低,在诊断、临床结局和治疗策略等方面存在大量未知领域。为填补这些知识空白,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包含儿童及青少年 ET 患者(CAA-ET)、儿童及青少年 pre-PMF 患者(CAA-preMF)以及成人 ET 患者的大型双向队列进行分析,明确 CAA-ET、CAA-preMF 与成人 ET 在诊断标志物、突变谱、临床结局、治疗策略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完善 CAA-ET 和 CAA-preMF 的诊断标准,构建更精准的预后评估体系,并优化针对这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研究构建了一个大型双向队列,其中涵盖156 例 CAA-ET 患者、13 例 CAA-preMF 患者以及349 例成人 ET 患者,全面收集患者详细临床资料与血液样本。在诊断标志物研究方面,创新性地将免疫表型异常引入,作为 CAA-ET 和 CAA-preMF 新的克隆标志物,并建立起整合驱动突变和非驱动突变检测、内源性红系集落形成阳性判断、免疫表型异常分析以及染色体畸变检测等多项指标的全面克隆标志物检测方法。同时,运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患者样本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探究 CAA-ET 与成人 ET 的突变谱差异。此外,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记录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疾病进展情况,对比预期与实际治疗方案的差异,分析不同疾病类型的无进展生存期和疾病进展速度。 【结果】: 研究建立了包含多种指标的全面克隆标志物检测方法,证实免疫表型异常可作为 CAA-ET 和 CAA-preMF 重要的克隆标志物,为疾病诊断开辟新路径。二代测序结果显示,CAA-ET 与成人 ET 的突变谱存在显著差异,驱动突变分布呈现明显年龄相关趋势,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机制差异。在临床结局方面,CAA-ET 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JAK2 V617F 突变是血栓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P=0.016),免疫表型异常则被确定为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P=0.001)。治疗与预后方面,预期治疗方案与实际治疗实践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临床治疗有改进空间;CAA-preMF 较 CAA-ET 的无进展生存期更短(P<0.001),疾病进展速度更快(P=0.019),本研究为完善不同疾病类型的预后评估和治疗策略制定提供了关键参考。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CAA-ET、CAA-preMF和成人 ET 患者的大型双向队列分析,揭示了三者在诊断标志物、突变谱、临床结局及治疗策略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创新性地将免疫表型异常引入作为 CAA-ET 和 CAA-preMF 新的克隆标志物,并建立全面的克隆标志物检测方法,完善了疾病诊断标准。二代测序证实 CAA-ET 与成人 ET 突变谱的差异及驱动突变的年龄相关趋势,为探索发病机制提供新视角。明确 JAK2 V617F 突变、免疫表型异常分别是 CAA-ET 血栓发生和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指出预期与实际治疗方案间的差异,以及 CAA-preMF 更差的预后情况。研究成果为 CAA-ET 和 CAA-preMF 的精准诊断、预后评估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对推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
论文文摘(外文): |
【Objectives】 : |
开放日期: | 2025-07-04 |